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

醫院不是全部--在家也要教孩子

為什麼需要帶孩子來做治療?

其實我覺得有很大一部份是要教家長如何看出孩子的問題,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帶領孩子學習和進步,畢竟孩子最長的時間是在學校或家裡,職能治療的觀點有很大一部份是希望落實治療手法在日常生活中,讓家長老師也都學會,以幫助孩子進步更多。
##ReadMore##
常聽見類似的問題如:「老師,我覺得他認知發展方面都比別人慢。」「老師,為什麼他不會拼圖呢?」「老師,我覺得我們家小孩教他就教不會。」「老師,我們治療好久了,為什麼孩子都沒有進步?」

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是不一樣的,而且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,A小朋友擅長的部份,B不見得在相同年齡就可以做到,更何況是需要多次練習和長時間教導的特別兒童。某一方面慢,可以引導和帶孩子練習,但不需要拿別的小朋友當做標竿。

不會某樣玩具,可能是從來都沒有經驗,或是經驗累積不夠多,如果一週只有一次治療時間裡可以帶孩子玩這樣玩具,那成效可就要較久的時間才能看出了。而且玩玩具所需的能力,如果能和治療師討論和經由建議融入生活中,讓孩子可以經由自然情境學習,也可以促進孩子較為快速的進步。

孩子不是帶來醫院的治療室就可以保障能力的進步,其實在治療室中常常不能看出所有的問題,因為醫院和平常的生活情境是有差別的 ,所以需要家長在家和老師在學校的配合,也要一起挖掘問題,一起討論,在治療師看不到的地方可以透過建議來做策略應用,雙管齊下,才能給孩子最佳的幫助。

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

母親和"乖"孩子

有天回之前工作的補習班看老師們,看到一個狀況。

在補習班的走廊上,一位媽媽和總導在說話,大致上內容是說,她的小兒子很乖,也很努力在做事情和配合上課規定,但是只是一點小小的錯,班導師就會把她叫來,她質疑老師到底會不會教,才會老是和她兒子生氣;媽媽也表示她常常和兒子溝通,有時還會談一整晚。最後接小孩下課,小孩在外面看見媽媽就哭了,小孩自己要怎麼改也不清楚。

班導師也有怨言,因為小朋友老是說不聽,有時候只看起來很簡單的收拾,講了許多次,但小朋友一點都沒有改進,有時候在提醒後仍會做一些禁止的事,老師和家長老是為了這種事情在溝通和爭執,家長覺得老師煩,老師也很不喜歡不愉快的談話。

因為自己工作的關係,我在媽媽和小朋友離開後,向總導詢問小朋友是不是常常這樣,且看起來都知道大人的要求是什麼,但是就是做不到,家長老師生氣,小朋友自己也很沮喪,成績也會有大起大落的情形,常常覺得他在做白日夢等等?

班導很驚訝地表示他覺得我描述地好像那個小朋友。我和老師們建議有機會請媽媽帶小朋友去看醫生,看看是不是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,如果藥物和復健治療有效,也許可以減低家長心中的矛盾和小朋友的挫折感。

其實在醫院工作會發現,很多家長很排斥吃藥,即使小朋友在嘗試後是有效的,家長也不願意接受,甚至有些家長也很排斥到醫院,因為到醫院就一定要像是一個病人一樣,孩子好好的,為什麼要看病呢?其實我覺得,去醫院不一定是要看病,就好像是去做健檢一樣,如果能幫助孩子學習地更好,試試看也許有效的辦法,讓孩子更開心的過學習生活,家裡也可以因為知道問題而減低家中的摩擦,老師也可以因為知道方法而更了解孩子進而去幫助他學習。